探寻“百千万工程”新“茂”密码 全国主流融媒体走进广东茂名深调研
12月13日至15日,探寻“百千万工程”新“茂”密码——2023全国主流融媒体看广东茂名发展深调研活动在茂名开展。来自上海、重庆、四川、湖北、河南、广东等地媒体走进茂名,了解当地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建设情况和经验做法,感受茂名高质量发展新面貌、新气象。
今年1月,博贺新港区10万吨级油品码头、5万吨级化工码头、4.38公里公共管廊基本完成建设,作为配套的81万立方米油品化工库区项目着手罐体、消防等设备的调试。投用后能有效解决茂名石化成品油下海出口瓶颈问题,以及茂名港油品接卸能力不够的问题;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以下简称“博贺港铁路”)正式建成开通,推动茂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贸易的辐射能力和服务功能……一个个重点项目扎实推进,这是茂名坚持向海而兴,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塑造具有强大引力场的沿海城市带、产业集聚带、滨海旅游带的生动实践。
博贺新港区设计年吞吐能力达1.5亿吨,是国家规划的进口石油、天然气接卸中转储运系统中的主要港口。2019年,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拉开了现代临港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序幕。几年间,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丙烯腈项目、世界500强丰益国际益海嘉里(茂名)项目、道道全年产100万吨食用油综合加工项目、粤西LNG等重点项目纷纷抢滩,聚拢在港口周边落地,人流、物流、资金流急速集聚在滨海新区,使临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茂名滨海新区立足绿色化工“底色”,面向未来打造独具核心竞争力的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基地、茂名实施制造业当家的战略高地,建设“港-产-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港湾新城。依托海洋优势,茂名滨海开发建设不断落地见效,借助招商引资这个“最大变量”,可望充分激活石化产业“存量”,激发绿色化工、临港产业、滨海旅游“增量”,开启海洋经济发展新时代。
东华能源茂名项目装置区,机器轰鸣,工人铆足干劲忙生产,一派热火朝天。成品库里,白色的聚丙烯颗粒自动装袋后,经过传送带有序堆叠,叉车来回穿梭将它们移入仓库、装上货车发往大湾区下游企业。在茂名港吉达港区腹地,“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正在加速建设。非常关注的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下称“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就落户在这里。
在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办公区入口,一幅产业链示意图引人注目。“原油”“丙烷”,经过“原油一步法”“丙烷脱氢”等工艺处理,生成基础化学品,还能进一步制成“高分子复合材料”“航空材料”“车辆轻量化材料”“新型建材”“特性材料”等,形成一条无限延长的产业链。
按照建设规划,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分三期实施。一期(Ⅰ)项目建设的1套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和1套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及其配套公辅设施,于9月15日取得试生产方案备案回执,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一期(Ⅰ)剩余1套2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也基本建设完成,预计11月底进入试生产阶段。到2035年,项目将达到约1000万吨三烯产能,每年为下游产业提供150万吨丙烯、200万吨乙烯、30万吨氢气等基础化工原料,形成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实际上,项目落地茂名以来,创造了多项制造业转型的“茂名速度”。从2019年9月签约落地到如今试生产,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创造了多项制造业转型的“茂名速度”:装置从开工到建成仅用19个月,远低于同行平均24个月的建设周期;海上公共管廊建设仅用20个月;2个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建设仅用21个月……4年时间过去,曾经的盐碱荒地蝶变成港口、管廊、装置齐备的绿色化工基地,并将进一步打造茂名零碳产业园。
目前,在东华能源的带动下,广州工控联手打造丙烯腈产业链项目、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霍尼韦尔建造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基地,还有中核集团等下游企业加入进来……粤西海岸,一个新型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在中国南海之滨,茂名海岸线公里的浪漫彩带,目之所及皆是俊山、奇石、椰林、银滩、礁岛、渔港……散发着浓郁的爱与浪漫气息。这里是浪漫海岸,依山傍海,刚柔并济。这是茂名滨海旅游带的其中一个亮点,茂名充分的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深度挖掘海洋文化渊源,打造滨海旅游带。
浪漫海岸位于茂名市电白区博贺镇龙头山尖岗管理区海岸,以“爱与浪漫”为主题,富有东南亚异域风情。这里5.3公里原生态海岸绵延东西,奇礁遍布,岬角抱海,南北逶迤的沙滩,滩滩相连,海滩宽阔平缓,沙质洁白酥软,海水清澈碧蓝,潮来一排雪,潮去一片金。夜幕降临,歌手驻唱、篝火晚会、烟花节目等轮番上演。游客们看着极富浪漫气息的演出,听着治愈力满满的海浪声,尽情享受这惬意又美妙的夜晚。
纵观茂名,辖有岛屿12个,迂回海岸线个,其中博贺港是广东省三大渔港之一,水产养殖享有盛名。
目前,茂名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为依托,打造滨海旅游带。2022年8月15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率先开放通车。茂名先行段全长18.65公里,将疍家墟、莲头岭风景区、放鸡岛旅游度假区、浪漫海岸、中国第一滩、南海旅游岛等滨海景区串珠成链,形成一个交通便捷的环湾滨海旅游圈。在这里,既能欣赏渔港风情和沿线的田园风光,也能欣赏碧海与蓝天,拥抱阳光与海风。
茂名串联周边景点,整合特色资源,以文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开发,高标准建设精品滨海旅游景区,正为城市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将依托滨海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滨海旅游项目,将茂名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茂名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茂名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变“美丽风景”为“美丽经济”,不但能让村民渔民更好分享发展成果,也把景区的无效流量变成了八方来客,实现商业变现的价值。
在茂名,“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已家喻户晓。这句话不仅浓缩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传奇一生,而且随着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其“唯用一好心”的精神内涵已经根植于“好心之城”茂名的城市文脉。
冼太夫人故里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位于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电城镇山兜村。现并存于电城山兜之冼墓(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冼庙(娘娘庙)、冼府(故居遗址)“三冼”文物文化全国独一无二。
进入冼夫人故里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松下的一块巨石,石上写着少了一点的红色“心”字,谓之开心石。旁边的牌示有标注,围绕“唯用一好心”的文化内涵扩延出六种寓意。
沿石阶而上,身披战袍的冼夫人巨型坐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威严而雍容。冼夫人左手抚掌、右手握拳置于双膝上,象征着冼夫人刚柔并济的性格。在史书记载和历代百姓心目中,冼夫人既是铁腕平叛、威震百越的将帅,又是爱国爱民、护佑百姓的神灵。
穿过笔直的神道,可以一直走到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这里树木葱茏、桂花飘香。据清道光《电白县志》记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在县北十五里山兜娘娘庙后”“茔基横直俱四十四丈五尺”,即是说,墓城呈正方形,边长148.33米,墓城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据近年文博人员勘测,实测墓城为东南向,呈长方形,长边173米,宽边123米,城墙基底厚12米,墓城总面积2.13万平方米。
从墓园出来,穿过石道就到了娘娘庙。这座香火鼎盛的古庙相传始建于隋朝,历经风雨,多次重修。2002年7月17日,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含娘娘庙)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茂名地区第一个冼夫人庙宇被列入“国保”,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其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获得确认。2014年,冼夫人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漫步在茂名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代表城市形象的“好心茂名”徽标。追根溯源,茂名“好心精神”源于岭南历史人物冼夫人的名句“唯用一好心”,这一精神早已渗透茂名的肌理,是茂名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
茂名始终以“好心茂名”文化引领,突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茂名”理念,推动居民人人成为创文巩卫的参与者、受益者、监督者。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茂名市为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并且是广东省本届唯一新增地级市。
如今的茂名,正不断落实落细各项创建措施,提升城市外在颜值,塑造城市内在气质,用文明创建绘就人民群众的幸福底色,打造“好心茂名”文明新典范、城市新名片。
昔日的露天大矿坑,今天的城市后花园。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坐落于茂名市区西北石油化工工业区,占地面积10.07平方公里,园内有复绿生态林地约8000多亩、长达20公里的马拉松跑道。园内还建有广东首家矿产遗址博物馆——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成为集展览、科普、藏品收集等诸多功能于一体、传承茂名矿业文化和油城精神的综合型博物馆。
露天矿生态公园伴随了茂名的城市成长,见证了茂名的发展和巨变,承载了“南方油城”的光辉历史,成为了茂名城市立市建设发展的见证地。近年来,该公园先后获“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等荣誉。
为抚平“城市伤疤”,茂名市放弃该区开发高岭土、煤炭等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作出了关停露天矿的决定,决心引来活水变“废坑”为“活湖”,启动露天矿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工作。
如今40公里的环湖公路已全线贯通,假期休闲、旅游的市民也慢慢变得多。近年春节期间,露天矿生态公园累计接待游客均达80万人次以上,排在当地热门景区首位。
生态环境改善也带来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机遇。在茂名露天矿曾经的北排土场,清洁能源正蒸蒸日上,当地将排土场改造成目前茂名首个地面光伏电站——广东粤电茂名露天矿“林光互补”项目,集约利用土地,土地上方空间建设光伏,下方种植花卉、苗圃,每年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0321万度,相当于节约标煤3.93万吨,减少灰渣排放量约1.21万吨。
目前,茂名露天矿的生态修复还在继续完善,将聚焦矿山遗址、乡村振兴、户外运动,加快露天矿生态公园提质改造。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今天,随着茂名荔枝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茂名已变成全球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种植培养面积超135万亩,年产量超50万吨,约占广东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五分之一。
根子贡园建成于隋唐年间,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古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是著名的白糖罂优质荔枝品种的发源地,被誉为“荔枝博物馆”。据统计,种植园占地80多亩,园内有古荔枝树180棵,树龄千年以上的古老荔枝树9棵,树龄超过500年的39棵。在这里,百年以上的古荔树都建档立卡,挂上了“身份证”,详细记录了古树的资料,还标明“一树一策”“管护单位”等信息,每棵古荔树还有它的“监护人”。
根子古荔园是荔农从事农业生产的果园,是面向广大游客免费开放的旅游景点,也是承载了千年荔枝种植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荔枝博物馆”,其经历岁月洗礼依然欣欣向荣,尤值得今人珍惜爱护。数年前,当地党委、政府对古荔园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修建了停车场、文化长廊等一批设施,对39棵老荔枝树用大石头刻字标记,还对个别老荔枝树修建了假荔枝柱加以保护。去年3月,柏桥村成立了古荔树守护小组,由村委会、自然村、种植大户、企业的人员组成六人小组,每天巡查古荔树的生长情况,守护古荔树安全健康生长。
今年6月,《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草案送审稿)立法调研座谈会在高州市司法局举行,《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作为第一部全面规范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后将加强对古荔植株和特优珍稀种质资源保护,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古荔枝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全市古荔枝树保护工作走向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颗小小的荔枝,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在茂名高州这片万亩荔枝林中,有一个传授乡村振兴“法宝”的讲堂——柏桥讲堂。
今年5月23日,茂名市委在柏桥村正式开设“柏桥讲堂”。“柏桥讲堂”结合柏桥村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标识、有师资、有课程“五有”标准,打造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思政讲堂。
“柏桥讲堂”是思想教育的阵地,针对党员干部、学生、普通群众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教学课程和观摩路线,全方位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专题授课、互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对乡村振兴、“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等的认识和理解,从中找准推进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发力点,共同深化探索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柏桥实践”。截至12月2日,柏桥讲堂已开展680个班次(活动),累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师生等群体38101人次。
“柏桥实践”给茂名乡村振兴打了个样,也给全市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打了个样。今年,柏桥村荔枝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20%,这是一个展现着茂名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窗口。通过讲好讲活乡村振兴的柏桥故事、柏桥生活,以小见大,拓展宣传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机制、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等茂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弘扬好心精神、荔枝文化、乡风文明。
7月,省委党校与柏桥讲堂开展联学共建,挂牌成立省委党校教学点。按计划,将组织全省各地学员到柏桥讲堂,把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以此来实现教育培训、党性锻炼、驻镇帮扶的有机结合,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10月中旬,“柏桥实践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柏桥讲堂上新“理论研究平台”功能。茂名市委党校教育长张蓝青说,目前柏桥讲堂搭建了由理论课程、乡村振兴现场教学课程和“百千万工程”特色课程等类别组成的课程库,涵盖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领域。
近日,省教育厅公布首批24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茂名高州市“柏桥讲堂”成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之一。根据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各地各校要与基地加强联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着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研究和资源转化,开发现场教学专题,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荔枝博览馆位于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是国字号荔枝博览馆,也是茂名市荔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项目内容。博览馆以岭南佳果荔枝为主题,集荔枝、文化、技术、艺术、教育、旅游于一体。2022年5月29日,中国荔枝博览馆正式开馆。
作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荔枝主题博览馆,它如同荔枝界的“故宫”,承担着传承荔枝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播荔枝农耕智慧,助力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重使命。
记者走进中国荔枝博览馆能够正常的看到,博览馆以“岭南佳果·荔枝”为主题,集历史、文化、艺术、技术、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以盛唐风貌为主线,结合运用现代材料再现辉煌唐风,唱响远古与现代的交响乐,是茂名的新文化地标。
中国荔枝博览馆占地33亩,建筑面积达4720平方米,分为《荔史》《荔事》《荔知》《荔人》《荔业》《荔韵》6 个展厅,从自然、艺术、生活、科技等多重维度全方位探究荔枝的社会文化内涵,揭示荔枝的自然奥秘,解读荔枝艺术形象。同时也融入了高州地方文化元素,将荔枝文化与高州地域风情紧密结合,弘扬高州特色荔枝文化。
在《荔史》展厅,荔枝起源及传播的路径清晰地展示在观众眼前。荔枝起源于云南东部(古属岭南),并沿着珠江水系传播到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自秦汉时期,果农驯化野生荔枝后,荔枝一直被视为皇家贡品,并在两宋期间走出华夏大地,成为对外贸易珍品。
《荔事》展区详细展示了与荔枝相关的名人轶事和历史典故,列举了全国各地的荔枝文化节庆,体现荔枝“文化果”的深厚内涵。除了文化属性突出,博览馆的产业属性也尤为瞩目。《荔知》《荔人》《荔业》等板块,将荔枝的产区分布、品种栽培、保鲜储运、加工科技等知识共冶一炉,并与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历程及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事迹相结合,展示出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画卷。
走进博览馆“大唐贡园”多媒体展厅,影像投影、声光电结合的新颖形式,与多屏互动结合演绎推进叙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情景在身边重现,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荔枝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动人魅力。
据博览馆工作人员介绍,中国荔枝博览馆引入了博物馆数字化概念,注重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相结合。展厅内,设置了3个多媒体展厅及多项观众互动体验活动。位于博览馆二层的荔枝诠释VR体验区,最富科技色彩。
如今,博览馆成为荔枝一二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文旅产业。接下来,博览馆将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利用茂名当地的荔枝种质、种质、历史、文化禀赋,挖掘荔枝文化富矿,打造荔枝农旅打卡圣地。
排队买一杯新潮饮品、给精致的牙雕拍一张照片、看一场本土特色的表演、挽手在绿道里休闲散步……传统与时尚呼应,场景融入年轻元素,处处散发着青春活力,这是信宜窦州墟,信宜县域现代商业形态的新探索。通过窦州墟,能够正常的看到信宜市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推动城市能级和生活品位提升。
入夜,一盏、十盏、百盏花灯渐次亮起,点亮了窦州墟,一个区别于周边现代建筑风格的古色古香建筑群,犹如一个巨大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以前这里是市中心的一块空地,现在成为最具人间烟火气息的,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品质商业圈。落实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信宜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立起窦州墟,整体融合信宜市民广场,中国牙雕艺术馆·信宜馆、信宜影剧会展中心、新图书馆、花灯酒店等功能区,打造出城市新地标。
窦州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岭南和南洋特色,加入镇隆六双花灯的民间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的城市风貌交相辉映,游客在此感受能老城的韵味和新兴业态的结合,体验到身心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窦州墟开设有中国首个以猛犸牙雕艺术为主题的艺术馆——中国牙雕艺术馆·信宜馆。精雕细琢的600多件作品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题材为主,通过传统的非遗雕刻工艺,赋予冰河时代猛犸象牙新的生命。雕刻是信宜的特色文化艺术。在牙雕带动下,许多游客对信宜各种手工艺品和文创品兴趣浓厚,争相了解购买各种文创产品。
行走窦州墟,窦州大戏台、新图书馆、市民公园接连引入眼帘,建筑群连城一片,在灯光点缀下熠熠生辉。伴随这些文化场所相继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文化活动接踵而来,这里也成为信宜市民生活的文化中心。
窦州墟是一个透视窗口。通过这一个窗口,能够正常的看到信宜用好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在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上谋定而后动。如今,窦州墟“磁吸效应”开始显现,助推信宜全方面提升县城产业吸附力、民生承载力、城市优质度。
目前,窦州墟在可持续运营上不断推陈出新,塑造“新场景+新业态”,着力搞活带旺县域商业圈,开拓新型文旅商业消费市场,持续焕发聚揽人气、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县域商业魅力。
李花谷是横跨双合、钱排、钱新三个行政村的一条狭长河谷地带,保留利用原天然山系、水系、植系,主要由李花观赏、旅游休闲、游乐体验三部分构成,建设桥上大堂、水上居民宿区、花涧瀑布景观工程、李花书院等景观,打造成为特色明显的乡村生态文化文旅综合体。
中国李乡·山水双合在双合村,坚持“一四五”工作法,统筹利用镇的特点、村的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双合河畔文创街、高端山林民宿等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风貌带。双合村现建有双合电商培训中心、互联网数字农业的“两标一码一单”优质农产品品控溯源中心、双合记忆馆,引进国际著名的安凡尼酒店,建设培育“花见”“水上居”等高品质民宿群。
面对“全新”的乡景乡貌,村民幸福溢于言表。三华李是钱排镇的特色产业,信宜通过“冬赏花、夏品果”的节庆活动,不断擦亮品牌,让三华李卖得起价钱,实现丰收又丰产。2023年,全镇三华李总产量约13.5万吨,总产值超18亿元。
信宜把产业融进了文旅,把农业“一枝独秀”变成农文旅产业“百花齐放”。以三华李核心,信宜构建在产业集聚区的沉浸式文化旅游,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片区,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出沿高速农文旅结合带。2022年,“山水双合”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月均迎客逾10万人次。
这是信宜市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信宜发挥钱排镇县域副中心的地理优势和中国最好的三华李产区优势,全力打造“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乡村振兴示范带,打造带动信宜东部山区发展、吸引湾区游客西进的“精美小城”和“信宜门户”。
推进过程中,信宜创新实施“政府投基础设施+企业投运营资产”配比投资模式,用专项债1:1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开发运营“中国李乡·山水双合”和“李花谷”项目,呈现“真山水、原生态”,融合岭南客家乡村特色风貌,打造了集旅游、文化、研学、采摘、露营、夜经济等业态为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
目前,信宜以“山水双合”为支点,将高速沿线个农文旅景区串珠成链,做好做实山水文章,高品质推动“农文旅”深度结合,建立乡村振兴市场化造血机制,推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在云茂高速白石服务区相邻的群山之间,有一个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三华李度假区。这里三华李果树环绕,一条碧溪蜿蜒流淌,沿岸的环山碧道、民宿建筑群与山水交融。信宜三华李度假区实行“景村共建”,把“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落到实处。
三华李度假区集合了亚洲最长钢格栅索桥、小木屋精品民宿、茂名首家精酿啤酒坊、露营基地、光影故事馆等项目,毗邻云茂高速白石服务区,一经推出立即获得众多旅游爱好者的关注。
三华李度假区的建成运营,为所在的白石镇细寨村带来了新机遇。村子里380亩山地尽数流转给景区运营方四季文旅,景区按照“景村共建”理念,通过碧道联动周边乡村,进行了全方位的农房风貌改造,还带动百余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我们还鼓励村民自发筹建民宿、或接受相关培训后在村内就业,成为民宿管家等。”四季文旅产业集团总裁徐伟巍介绍,通过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信宜市三华李主题公园是广东省首批“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化”的“交旅融合”创新项目。信宜以实现农民富裕为出发点,结合三华李主题公园景区建设,全面推动细寨村农房风貌、居住环境整体提升,完善村庄稳定收益机制,签订景区门票分成协议,明确每卖出一张门票村集体分成3元,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农交旅融合”。
目前,信宜三华李主题公园景区陆续对其它乡镇居民免费开放,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其它景区项目建设,让前来旅游的居民感受景区建设不仅改善环境,还能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从而推动“景区共建”理念深入人心。
上一篇:广告业干货 盘点文化墙常见15种材质
下一篇:【48812】黄金:等候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