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不做对不住上海!对不住这座城市的人!

日期: 2024-02-04   作者: 钢格栅板  1

  “永不落幕的世博”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在城市近年精细化管理的点点滴滴中,始终蕴含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从滨江空间的“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城市更新、历史风貌保护;从世博会展示的现代文明理念,到持续放大的国际文化交流……

  上海如何变得更有智慧、有抵御风险的韧性,更加有活力、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如何迈向“上海2035”总体设计中的城市?

  我们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从几个维度梳理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的变迁,追踪“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轨迹。

  十几年前,一组数据令张尚武印象非常深刻:2008年全世界城镇化率达到50%,2011年中国也迈入了50%的行列。

  如今,作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尚武也同时参与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简称“上海2035”)的编制。

  多年来,“城市建设至少有3条脉络,上海一以贯之,影响深远。”他这样概述。

  上观新闻:黄浦江岸线是上海的历史,是其现代化的雏形,是“母亲”一般的象征。这里有闻名全球的外滩建筑群,中国近代最早的市政建筑,世界规模最大的滨江工业遗产群。曾经码头的繁忙、机器的嘈杂伴随历史的车轮未曾停歇。您怎么样看待黄浦江岸线向市民开放共享的转型?

  张尚武:自2002年始,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已成为上海市的重大战略,其主体地位不言而喻。直至世博会,促使沿岸相关工业公司加速搬迁,还江于民,上海由此迈入滨江时代。

  滨江空间的开发利用,是第一条重要脉络。全市参与,全民奉献。如今,滨江空间转身为城市中心最重要的绿色空间、生活空间、文化空间,跃升为“中央活动区”,集聚了各大企业总部,培育出中华艺术宫等各类文化地标。

  张尚武:过去我们一说“核心区”就想到经济功能。但“中央活动区”更强调“活力”,注重24小时的公共活动,吃住行游购娱,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城市人民的需求。

  它的背后,是更加复合型的功能,不只有经济,还有文化功能、生活功能、消费功能、创新功能等,这样的核心区才会吸引人们近悦远来,激发人民城市源源不绝的活力。

  上观新闻:2017年,45公里滨江贯通开放,一个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开始抒写更多人与城市的故事。它意味着什么?

  张尚武:从历史来看,上海城市发展主轴沿延安路大动脉,由东向西延伸。而“上海2035”提出,上海也要围绕第二条轴线,即南北走向的黄浦江,承载城市核心功能。

  这条黄金岸线,串联起上海的老城区、历史街区、文化地标、时尚地带、工业遗产……与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一系列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也是城市空间走向开放共享的历程。

  张尚武: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21世纪的头10年,在规划学者看来,上海经济发展,伴随着对大规模空间的需求,一切都处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阶段。

  大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开始转向“新常态”。上海更加关注城市生活的细节和品质,近几年的一系列转型变化越发明显。

  如行道树、垃圾桶这类“鸡毛蒜皮”的细节微调,如社区改造雨棚、图书馆、菜场等自治模式的探索和微更新,如新模式迭出的旧区改造,老园区改为文化地标的城市更新。

  在一次次人们对城市公共议题的讨论中,上海从过去大拆大建增量式的发展,转为留改拆为主的城市更新。

  上观新闻:保护建筑遗产、打造慢行系统、提升街区品质、倡导窄密路网等,在上海已有许多探索实践。您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哪些?

  张尚武:比如,每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通过100多个典型案例,向公众展示“小修小补”的微更新。

  比如,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全国样本。此次防疫中,社区单元也是一个重要尺度。

  又比如建筑遗产保护,“永不拓宽的街道”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关注……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围绕着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转型,避免其他几个国家走过的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

  由此引出的第三条脉络,就是上海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它意味着,城市的感知末梢,即每个个体的生活,都有舒适良好的体验。

  张尚武:我常和学生说,想看看一座城市现代化管理上的水准如何,走一走大街小巷就知道,所有问题都会在细节中暴露。

  精细化管理,首先离不开政府管理的智慧,但其后如何持续运行与维护,更离不开市民们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主人翁”意识。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一座城市如果仅以经济价值为导向,后两个空间就不会被特意提及。

  统筹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过去我们重视建设,但对后续的管理运行关注不够,追求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各环节上人民持续参与,长久为功。

  上观新闻:近几年,上海陆续打造“美丽街区”“美丽家园”“美丽乡村”等。市民、街道、乡镇、企业,各方围绕一个小细节的优化费足脑筋。正是公众参与的体现。

  张尚武:协调老旧小区电梯安装,清理楼道堆物陋习,推广垃圾分类等,这些难啃的骨头,不可能依赖政府一家唱独角戏,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创新治理方式,方能成功。

  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必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共同参与———这也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一种注解。

  黄浦江边有一栋建筑,因其高耸的“温度计”广为人知。它原是南市发电厂,世博会时成为“城市未来馆”,世博会后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6年,设计师章明第一次去看现场时,它还在运转。老工人们知道工厂即将搬走,不时询问,这里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章明后来解释说:发电厂的空间特征保留、大烟囱保留、4个分离器保留、发电机组的部分零件保留……

  留与不留之间,还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太阳能板覆盖的3000平方米平台,设计团队提出,把太阳能板往另外的地方挪动,空出3000平方米成为城市公共露台。

  然而当时时间紧迫,改还是不改,相关方齐聚一堂,开了4次会。第4次会议上,章明这样说:“如果不做,那是巨大的空间资源浪费,我们对不住这栋老建筑所在的区位,对不住上海这座城市,更对不住这里生活的人。”

  此后,千人瑜伽健身、各类开幕式、艺术展等纷纷在3000平方米的露台举办。

  这是第一个由政府主导,把工业生产厂房转换成民用建筑的项目。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的黄浦江边,当人们站在这片露台观望船只往来,理解上海的视野或许会有新的变化。曾经的发电厂、如今的艺术馆,一个“微更新”,疏通了整条经脉,激活了整片区域。

  2016年,章明的团队又完成了一个类似的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杨浦滨江约500米示范段。

  被问到“还江于民的目的达到了吗”,章明拿出几张手机照片:“你看,晚上已经有不少市民来吹风了。有夜跑的人、玩滑板的人!”

  这里原本只是一片破旧不堪的滩涂。江水悠荡,碧空如洗,但江边却破破烂烂。更新改造如何保留杨浦的工业历史,运用了诸多巧思。

  水管状的路灯;隐于绿坡下的防汛墙;纱厂旧址处的纺织机零件;船形的休息座椅;船栓零件做成的摆件;不同时期建设的码头用钢栈桥连通,漫步其中可感受历史的变化、江水的湿气……

  资料显示,2002年,杨浦滨江已吹响转型的号角。也是在那一年,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江岸原有的仓库、工厂迁出,留下的工业遗存,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开发的新课题。

  如今,衰落的工业区蜕变为上海富有魅力的休闲区。新与旧、人与自然、曾经的工业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彼此阡陌交织。

  铺设的钢格栅一度引发讨论。做得宽,行走时会卡住鞋跟;做得密,又达不到亲水效果。团队人员穿上高跟鞋反复测试,行走体验。“雨水花园”建好后,有群众反映座椅前的格栅孔隙太大,易引起手机掉落,管理团队连夜在格栅下安装一层孔隙更密的铁网。

  类似故事不胜枚举。设计者、建设者、管理者、市民,群策群议,共同参与,为公共空间的美好活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工业化早期,空气污染、交通堵塞,出现一系列城市病。未解决问题,西方摸索许久,如奥斯曼的巴黎改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把处理问题的希望,寄托于规划总图。以为大规模改造后,就能重建一座理想城市的秩序。

  而上海,面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分水岭。2015年,《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发布意味着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工业文明遗迹,到网红打卡地、亲子健身地、漫步聊天处、文化交流处,上海未来关于城市空间的探索,会慢慢的多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早上空腹喝水,比不吃早饭危害还大?喝水的3个线.5万亿回报超16%的挪威养老金,3个月前就从A股跑路了

  18分大逆转!新疆男篮不敌山西,齐麟空砍31分,原帅26+7张宁18分

  刘俏:目前甚嚣尘上的推翻注册制、暂停IPO、取消做空机制等建议与A股市场估值的修复与提升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令人信服的因果联系

  比亚迪销量远超特斯拉!净利润却不足特斯拉一半,市值不足特斯拉的1/8【附比亚迪VS特斯拉分析】


上一篇:安溪不锈钢井盖临夏州壹水务品牌
下一篇:【48812】2023年02月20日修建模板价格行情